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以善念化恐懼 以慈悲迎吉祥
每逢農曆七月,民間總瀰漫著一種「鬼月」的氛圍。從鬼門開、避喜事,到各種禁忌傳說,這個月份彷彿與恐懼、避諱畫上等號。然而,從佛教的角度來看,七月並非忌諱之月,反而是一個提醒我們起於孝心、行於善行的時刻,稱作「教孝月」。
這樣的觀念,源自《盂蘭盆經》的記載。經中提到,弟子目犍連思念亡母,得知母親因生前過失,死後陷於困境。他心懷哀傷,向佛陀請示解脫之道。佛陀於是向他開示:七月十五日是僧團結夏安居圓滿、懺悔清淨的日子,可於這天設齋供僧,將功德回向親人,祈願他們離苦得安。這便是佛教「盂蘭盆節」的由來。
佛歡喜、眾生安樂的吉祥七月
可見,佛教不將七月視為禁忌之月,而是一個結修、清淨、感念、報恩的吉祥之月。而七月十五亦稱「佛歡喜日」、「僧自恣日」,這天僧團結夏安居圓滿,彼此懺悔、自我反省,修行因而清淨和合。佛陀見弟子以清淨功德饒益眾生,隨喜讚歎,故名「佛歡喜日」。
從孝親到濟世、從自利到利他
實際上,「盂蘭」兩字的意思,即為「倒懸」,象徵生命的苦難如懸於半空,急需救拔安頓。因此,許多佛教團體會在這段時間舉行供僧祈福、教孝法會,並將供品轉贈公益團體,實踐從孝親到濟世、從自利到利他的慈悲行動;甚至包含一般民間常會在這個時候,舉辦的中元普度,也有相同的用意。普度即為「普」施一切、「度」脫眾生,既是為祖先、親人祈福,也是為一切苦難眾生祈願離苦得安。
總之,七月不是不祥之月,而是提醒我們起於孝心、行於善行的殊勝時刻。佛法說「一切唯心造」,心念光明清淨,我們所見的世界便光明清淨,無一切不善時、無一切不善處。願我們以善念化恐懼、以慈悲迎吉祥,共同迎接這佛歡喜、眾生安樂的吉祥七月。